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街頭律師


        約翰葛里遜算是我居指可數熟悉且喜愛的歐美暢銷作家。

        他的著作改編成電影的不計其數,差不多跟史蒂芬金一樣是片商的最愛作者其一。加上律師、法官、陪審團的法庭戲完全是我的菜,我愛死唇槍舌劍的攻防勝過刀光劍影和爆破的聲光刺激,這本書就沒被我輕易放過。

        有趣的是,葛里遜本身是律師出身,作品也幾乎是以法律體制為背景著墨,書本分量也是跟辭典比厚的,但葛里遜的小說卻不太出現戲劇化的法庭戲,比較貼近現實也就削弱了張力,所以常常給人原著不如改編後的電影來得精采的感覺。



        這本「街頭律師」大概是我看過最難改編成電影的作品之一了。以當下電影觀眾的口味來說,能被當作高潮的只有開頭那場挾持人質與嫌犯爆頭的動作場面,這是整個故事的緣起,變成電影的分量大概只能撐十分鐘的長度。

        除去這段,後面要能緊抓戲院觀眾,除非改編的幅度達到背叛原著的地步才有機會吧?

        ^_^;

        以單純的文字讀者的角度來看,本書比較像是作者表達律師的自我救贖的記錄,一樣是律師回首良知發現,決定拋開名立富貴。但是本書以公益律師的旅程出發,以極大量的篇幅介紹讀者這個世界角落陰暗不被人關心的世界,那些甚麼都不懂、沒受過教育或不識字、沒有工作與收入的遊民世界。

        到底,現在的法律制度替這些同樣擁有人權的人保障了甚麼?

        作者的企圖心昭然若揭,經由主角一步一腳印地協助這些遊民,讓我們明白社會制度與法律規範的千瘡百孔,有這麼大群人根本是被司法所犧牲掉的,在那些執政者提供安居樂業的障眼法的同時,有那麼一群不受保障的人被整個司法與社會驅逐出境,因為,「眼不見為淨」。

        本書的故事性弱了點,但若以報導文學的角度來看則相當詳實,法庭戲的篇幅少的可憐,只搏得薄薄幾頁約莫全書篇幅的十分之一,不過這段已很接近現實的狀況下筆,也算頗收畫龍點睛之效。

        作者可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對社會福利制度題材有興趣的可推薦一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