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殺神(Collateral)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次,越看越有味道、越喜歡。
首先,片名和台灣片商的宣傳手法極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部動作片,但其實這是部劇情片,而導演也只是想拍部劇情片。這部片國內外評價兩極,在美國大好,在台灣則貶多於褒,我想這跟宣傳手法造成先入為主的觀點有關。
一開始我也是以動作片的角度欣賞,很快就覺得不太對勁,看完後我能領悟為何喜歡動作片的觀眾會失望了。這部電影是想要探討和表達一些訊息,為了避免失焦混淆觀眾的注意力,導演所多拍攝手法一再提示觀眾,這不是部動作片。
導演給了哪些提示?
省略絕大多數文森殺害他人的過程。
拉莫被害過程就被省略,沒有掙扎、沒有激戰、沒有電光石火秒殺的俐落身手,只有一個從天而降的屍體做為劇情的開幕。
律師,更是以一個被電話叫下樓,漸漸隱沒在樓梯的身影結束這個角色,沒有槍聲、之後只見到他在停屍間冰冷的身軀。
爵士樂手,經過在爵士餐廳內冗長的對話後,以相對極短的時間內俐落地被殺害,同樣沒有掙扎、激戰、和那因為滅音器而幾乎聽不到的槍聲。
地檢署內,文森闖入地檢署時殺害門口警衛,奪取身上的門禁卡和手槍,這段也是完全被省略,僅以倒在血泊中、身上槍支不翼而飛的警衛屍體畫面交代過去,同樣看不到任何過招場面。
沒有動作片必備的飛車追逐畫面。
這些明顯的提示,就是請觀眾不要以動作片的角度來觀賞此片,少數的動作場面只是拿來點綴劇情所需用的。看不懂這些暗示的動作片死忠影迷,大概會憤恨地說出:沉悶、無聊、劇情平淡的電影。諸如此類的影評。
以火爆動作片這樣的心態去看「美國心、玫瑰情」、「麥迪遜之橋」,我想評價應該也不會好到哪去。
所以看電影,選對心態是很重要的。
這部片既然是劇情片,那想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以下是我個人的感覺:
從文森上車時,就說過,這個大都市人口雖然眾多,但都支離破碎,人們彼此間毫無聯繫也漠不關心,還提到報紙說捷運上死去的屍體六小時後才被發現。接下來電影也的確拍攝出大都會的冷漠,眾人自掃門前雪,人潮川流間,肉體雖緊密,但心靈卻是封閉且孤寂的。
主角計程車司機被綑綁在車內呼救,沒有人理會,反而只引來流氓混混。
文森在舞廳大開殺戒,先解決幾個保鑣,然而舞廳內的人依然歌照唱、舞照跳,沒有人加以理會…。警察也只想趕快把這燙手山芋丟掉,草率辦案,說:這已不甘我的事。
文森其實就是整個都市冷漠的化身,從他嘴裡說出都市人冷漠的心聲:
不認識這些人,何必去關心這些人,拿錢做事,原因甘我屁事,宇宙繁星,人口億億萬萬,生命不過如螻蟻之般,死幾個人算得了什麼?生命有何價值,你還期望十年後人生會有什麼不同,你連十分鐘後都無法掌握。
活著,只是為了一時爽快,混口飯吃。什麼探究生命的價值,人性的價值,都是狗屁且多餘的。文森眼中,人和一般畜生是沒有兩樣,殺豬、殺人不就同一回事嗎?
然而麥斯卻是另一個與這個冷漠的社會對抗的小人物。他想幫助別人,願意付出關懷,即使他只是個整天把夢想掛在嘴邊,編織美夢卻無膽實現的平凡小子,但他仍擁有改善這個社會的能力。
就像大部分善良的人,同時也是軟弱的人。當我們遇到社會出現不平的事情,並非因為冷漠而掉頭走開,而是擔心遭到報復,惹禍上身;或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做什麼也無法改變這個社會越來越糟糕的事實。
然而就在電影後半段的車禍前,文森一句話點醒了麥斯,生命想要有改變其實操之在己,而不是周圍的環境。即使改變失敗了又怎樣?再試一次就是。這讓麥斯鼓起勇氣面對象徵冰冷社會化身的文森,企圖反抗改變任人宰割的現況。
因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改變,你若不嘗試改變,只是隨波逐流,活著也沒有意義。於是麥斯願意拿生命做賭注,改變自己、阻止文森。
文森是整個冰冷無感情的都市社會的象徵,我們便像是麥斯一樣,被這個巨大的環境壓抑,逼迫我們過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們不敢嘗試改變,因為害怕改變失敗之後就一無所有,永遠過著輪迴、原地踏步的日子,終其一生。
這種生命的確就跟螻蟻一般,毫無價值、死不足惜。
只有當你試圖改變自己,改變他人,才能彰顯出生命存在的意義,即使冒著風險付出些代價,也才能確定你不枉此生。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是傳達了這樣的訊息給我。
後記:之後我拿VCD推薦這部電影給同事,同事說他要租DVD才能搭配他家裡家庭劇院的效果,享受槍戰和飛車追逐的震撼。我當下警告他說,這是劇情片不是動作片喔。
沒想到隔天還是聽到他說:什麼爛電影,沉悶無聊,編劇真差…。
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