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月刊』真的是少數幾本會讓我有想要變成長期訂戶的衝動的優質雜誌,不過目前還是依標題以零買方式入手,也接連買了好幾本。
本期主題談到『如何讓會議變得高效率』。只要在這個商業環境工作上班,開會這檔子事情就跟吃三餐一樣如影隨形,根本是生活的一部份。但可惜的是,這樣經常占據我們生活與時間的事情,卻是人人敬而遠之、能閃就閃沒人愛。這不就等同開會是上班族對生活與工作厭倦的罪魁禍首之一。
如果能改善開會品質這檔事,甚至讓大家樂於開會,對工作品質和員工的心情都會有關鍵性的提升!
說起來,我目前任職的公司內部開會的品質也不算好,我也經常在思考該如何改善這個環節,正巧,這期月刊就這樣切中要害地提供了我許多有用的資訊!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圖解會計學』讀後筆記
雖然我不是唸商業相關的科班出身,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這輩子都跟商業和財務脫不了關係,尤其對我這樣一個將來想自行創業開公司的人來說,更應該學習像是『會計學』這樣一門對所有商管出身的人而言,如同九九乘法表一樣基礎的基本常識。
但是這門學問並竟不如九九乘法表那樣,一張墊板的背面就搞定了,如果不是拿來當作專業謀生的技能,只是想要能夠自我運用,掌握與分析自己的財務狀況,就如同『富爸爸,有錢有理』書中所說,基本的會計方法非常實用與重要。
這本書也是我精挑萬選,可以像是科普讀物一樣,最能輕鬆領導讀者快速理解與運用會計方法的好書,值得推薦。(如果讀者的需求只是希望能經由理解會計,來看懂財務報表或是掌握公司狀況,並不需要自行記錄會計帳,可以參考另一本『公司會計,懂這些就夠了!』)
但是這門學問並竟不如九九乘法表那樣,一張墊板的背面就搞定了,如果不是拿來當作專業謀生的技能,只是想要能夠自我運用,掌握與分析自己的財務狀況,就如同『富爸爸,有錢有理』書中所說,基本的會計方法非常實用與重要。
這本書也是我精挑萬選,可以像是科普讀物一樣,最能輕鬆領導讀者快速理解與運用會計方法的好書,值得推薦。(如果讀者的需求只是希望能經由理解會計,來看懂財務報表或是掌握公司狀況,並不需要自行記錄會計帳,可以參考另一本『公司會計,懂這些就夠了!』)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富爸爸,有錢有理』筆記與讀後感
這本書是全球暢銷的『富爸爸,窮爸爸』系列書的第二部曲。本書出版也已經十年了,十年前看完『富爸爸,窮爸爸』給予我相當多的啟發和影響,十年後恰巧在二手書店買到這本續作,閱讀過程不但重溫了許多十年前學到、卻幾乎遺忘的重要觀念,也帶來更多全新體悟,頗有溫故知新、醍醐灌頂之味。
由於第一集的內容已經被遺忘的差不多,要我說本書和前作的最大差別,我覺得是前作主要是為了打破一般人對『資產』與『負債』在定義上的謬誤,提出了有錢人和窮人在思維上的差距(可參考我十年前作的筆記),並且帶讀者認識他所提出的兩個通往財務自由的重要觀念,即:『被動收入』和『現金流』。
帶就如我同事所說,他明白了窮人和有錢人之間的差異,也懂了書中所提到的觀念,但是他覺得書裡面並沒有提到該怎麼做!所以讀完後,有相當空虛的感受。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30 雜誌 - 2011年5月號 - 7 個習慣改變自己
上個月非常幸運地竟然在師大附近的二手書店可以買到當期的雜誌!只花了 NT$30 就買到原價 NT$149 的『30雜誌五月號』。
雖然我本身並不是這本雜誌的忠實讀者,但是這一期的幾篇內容相當不錯,例如封面主題,談到如何利用七個步驟按部就班地解析自己,找出自己人生真正的方向。
有時候,我常感覺自己太忙著找出路,卻忘了多花點時間停下來好好想想方向。事實上,方向應該更是重要,沒看清方向就找到的出路,往往只是脫離目前的窘境而掉入另一個窘境。
人常常對人生感到疲累,我想,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因為自己花了很多時間移動,卻發現過了許久,自己卻從來沒有更接近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於是,在沮喪中,我們就感覺疲倦和無力了。
雖然我本身並不是這本雜誌的忠實讀者,但是這一期的幾篇內容相當不錯,例如封面主題,談到如何利用七個步驟按部就班地解析自己,找出自己人生真正的方向。
有時候,我常感覺自己太忙著找出路,卻忘了多花點時間停下來好好想想方向。事實上,方向應該更是重要,沒看清方向就找到的出路,往往只是脫離目前的窘境而掉入另一個窘境。
人常常對人生感到疲累,我想,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因為自己花了很多時間移動,卻發現過了許久,自己卻從來沒有更接近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於是,在沮喪中,我們就感覺疲倦和無力了。
We're so in a rush to find a way out, but too busy to have time for thinking the direction.Therefore, we would feel tired once we realize that we've moved so fast but never got our goals closer. -- Tom Tang in 2011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