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教父李昂在我去年住院來探病時所贈,我知道教父想暗示我什麼,非常感謝他的提點。
上個月利用女兒國中會考,陪考兩天打發百般無聊的時光將這本書看完。這系列的首部曲我在2015年底看完時就相當認同裡面的哲理,當初也寫下了讀書心得,一年多過後,再看二部曲恰恰是非常好的複習效果!對友人接連兩本連續看後,感覺重複性太高而不悅,對我反而沒有這種問題。像是「課題分離」理論我幾乎都忘得差不多,這場複習來得剛剛好。
當然,這本書不是單純的複習講義,而是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延伸工作:「落地實踐」。
儘管第一部曲大受歡迎至今仍是暢銷書排行榜常客,但相信各位讀者都會發現,我們每天生活的社會,待人接物上並沒有什麼變化,世界依然用舊的方式在運行,知易行難、慣性,才是每天看得到的真理。我想有人應該會有,阿德勒理論太過理想與高調,根本找不到與世界的接觸點,是無法實現的空談。
這種想法可以理解,畢竟抱怨取暖最容易,反求諸己最辛苦,責怪環境最輕鬆。大多數的人都會挑上述簡單的路走。而上述這種想念,就是二部曲中化身為前來挑戰的年輕人的身影,替無法落實阿德勒想法的人代言。
「課題分離」教我們不要干涉別人的「人生課題」,就這點來說,從事教育職業的年輕人,認為這是和他當下處境最大的矛盾點,因為,教育就是在干涉別人的「人生課題」,而身為老師更是首當其衝,怎麼能放任學生呢?
這裡的解答,在於『同理心』。用理解贏得認同,而非強制與壓迫。
而這本書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人生的「三角柱」。我覺得這個心理醫生場景是每個傾向抱怨的人會震撼或好好想想的章節。
『可憐的我!』、『討厭的他!』、『未來該怎麼辦?』
我們的理智明明都想要得到的是第三個問題的答案,但思想卻總是陷入前兩者:「自怨自艾、責怪環境」讓自己舉足不前。每個人都該製作一個三角柱放在自己桌前,在抒發負能量的同時,提醒自己記得真正要得到的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